没有张国荣江湖多寂寥
今天,4月1日,西方的愚人节。张国荣去世六周年忌日。
很少有一位明星在去世六年后依然是娱乐圈的焦点,被人们异常猛烈地纪念着。除了影迷们每年都举行大型的纪念,今年的怀念方式有了些不同———王家卫带着《东邪西毒终极版》来了,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洛枫也以一本《张国荣:禁色的蝴蝶》,希望把曾经失去的辉煌瞬间,一一定格。
以电影的方式纪念最后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他
2008年6月,《东邪西毒终极版》在上海电影节期间放映。当张国荣的画面第一次出现在大银幕上的时候,全场掌声雷动。
2009年3月,《东邪西毒终极版》正式在北京首映,红地毯上无论走过谁,影迷们都齐声大叫张国荣的名字。
2009年3月30日,“当你不可以再拥有时,唯一能做的,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。”看着《东邪西毒终极版》里的“西毒”慢慢吐出这句话,电影院里观众流下了泪水。
常常会想,如果哥哥活到今天,五十多岁的他会是什么样子?在他纵身跃下的6年之后,这也许是影迷最后一次能在大银幕上看到他了,也许把握住这个机会比任何形式的悼念都要温暖。怀念不如相见。
在这部电影中,张国荣扮演的是金庸笔下很多人讨厌的“西毒”欧阳锋,但看过这部影片的人,对欧阳锋只有仰慕之情。张国荣在大漠中挥刀时的诡秘一笑,可谓是他此生最美丽的笑容。而就为哥哥的这一笑,这部影片都值得重温。
《东邪西毒》前后这几年,从《阿飞正传》到《霸王别姬》,再经《东邪西毒》至《春光乍泄》,是张国荣演技最成熟、合适各种改变的造型,从小子、小弟变为大哥、大佬,电影角色的感情也从单纯转为深刻复杂,从阿飞到西毒,彻底完成蜕变,从艺术创作角度上讲是无可置疑的巅峰状态。
于是,我们就可以理解,这部15年前就放映过、票房惨败的电影在全国放映了四天,票房已过三千万。
以文化的方式纪念他是一个活生生的“我”
“人说猫有九条命,而做电影演员可以超过九条命,因为每一个角色都是一条新的生命。”张国荣对于电影的理解,已经超越了一个演员的本身。洛枫认为,张国荣是一个很有自觉意识的演员。
所以,哥哥的影迷中,包含了听着他的歌成长的“70后”,也有“80后”,甚至“90后”。
曾倩西,一个在1997年跑到香港去看张国荣“跨越97演唱会”的女人,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。“那时去趟香港很不容易,所以,经历了很多波折,直到看到哥哥,才放下心来。就像现在,只要去看场他的电影,很多事情也就想通了。”
而对于“80后”和“90后”的人来说,他们没有那样的经历,很多人或许只看过《霸王别姬》,有些是听过陈奕迅翻唱了哥哥的歌,重新去听原版,才若有若无地喜欢上了这个声音。“歌者本身的个人魅力,艺术成就,以及生死传奇,已经超越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,甚至超越了生死的界限。”洛枫这样解释这种“哥迷文化”。
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老师高华,把张国荣称为一个艺术家。“他本身就是一个人戏不分的人。他跟那些不会表现人物内心的演员很不一样,他在演戏时的很多感觉,都来自于生活和扎根于痛苦体验的真情,有一种感情的浓度,所以,他是一个活生生的‘我’。”他认为,对于观者的心理来说,我们喜欢一个演员在电影中的角色,时常会幻想他现实中是不是也这么完美。张国荣恰恰“满足”了观众的心理渴望。
而洛枫认为,张国荣不单体现一股超乎想象的、正面的生活力量,同时也在于“揭示了香港演艺文化跨越地域、年代、语言、性别、阶级、年龄,甚至族群等庞大的渗透力”,使一个“死者”能生生不息地滋养大众的“文化记忆”。
很少有一位明星在去世六年后依然是娱乐圈的焦点,被人们异常猛烈地纪念着。除了影迷们每年都举行大型的纪念,今年的怀念方式有了些不同———王家卫带着《东邪西毒终极版》来了,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洛枫也以一本《张国荣:禁色的蝴蝶》,希望把曾经失去的辉煌瞬间,一一定格。
以电影的方式纪念最后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他
2008年6月,《东邪西毒终极版》在上海电影节期间放映。当张国荣的画面第一次出现在大银幕上的时候,全场掌声雷动。
2009年3月,《东邪西毒终极版》正式在北京首映,红地毯上无论走过谁,影迷们都齐声大叫张国荣的名字。
2009年3月30日,“当你不可以再拥有时,唯一能做的,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。”看着《东邪西毒终极版》里的“西毒”慢慢吐出这句话,电影院里观众流下了泪水。
常常会想,如果哥哥活到今天,五十多岁的他会是什么样子?在他纵身跃下的6年之后,这也许是影迷最后一次能在大银幕上看到他了,也许把握住这个机会比任何形式的悼念都要温暖。怀念不如相见。
在这部电影中,张国荣扮演的是金庸笔下很多人讨厌的“西毒”欧阳锋,但看过这部影片的人,对欧阳锋只有仰慕之情。张国荣在大漠中挥刀时的诡秘一笑,可谓是他此生最美丽的笑容。而就为哥哥的这一笑,这部影片都值得重温。
《东邪西毒》前后这几年,从《阿飞正传》到《霸王别姬》,再经《东邪西毒》至《春光乍泄》,是张国荣演技最成熟、合适各种改变的造型,从小子、小弟变为大哥、大佬,电影角色的感情也从单纯转为深刻复杂,从阿飞到西毒,彻底完成蜕变,从艺术创作角度上讲是无可置疑的巅峰状态。
于是,我们就可以理解,这部15年前就放映过、票房惨败的电影在全国放映了四天,票房已过三千万。
以文化的方式纪念他是一个活生生的“我”
“人说猫有九条命,而做电影演员可以超过九条命,因为每一个角色都是一条新的生命。”张国荣对于电影的理解,已经超越了一个演员的本身。洛枫认为,张国荣是一个很有自觉意识的演员。
所以,哥哥的影迷中,包含了听着他的歌成长的“70后”,也有“80后”,甚至“90后”。
曾倩西,一个在1997年跑到香港去看张国荣“跨越97演唱会”的女人,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。“那时去趟香港很不容易,所以,经历了很多波折,直到看到哥哥,才放下心来。就像现在,只要去看场他的电影,很多事情也就想通了。”
而对于“80后”和“90后”的人来说,他们没有那样的经历,很多人或许只看过《霸王别姬》,有些是听过陈奕迅翻唱了哥哥的歌,重新去听原版,才若有若无地喜欢上了这个声音。“歌者本身的个人魅力,艺术成就,以及生死传奇,已经超越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,甚至超越了生死的界限。”洛枫这样解释这种“哥迷文化”。
浙江传媒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老师高华,把张国荣称为一个艺术家。“他本身就是一个人戏不分的人。他跟那些不会表现人物内心的演员很不一样,他在演戏时的很多感觉,都来自于生活和扎根于痛苦体验的真情,有一种感情的浓度,所以,他是一个活生生的‘我’。”他认为,对于观者的心理来说,我们喜欢一个演员在电影中的角色,时常会幻想他现实中是不是也这么完美。张国荣恰恰“满足”了观众的心理渴望。
而洛枫认为,张国荣不单体现一股超乎想象的、正面的生活力量,同时也在于“揭示了香港演艺文化跨越地域、年代、语言、性别、阶级、年龄,甚至族群等庞大的渗透力”,使一个“死者”能生生不息地滋养大众的“文化记忆”。